今年两会,火了"工匠精神",刺激着照明媒体和企业家们纷纷开始"不一样解读工匠精神"。这时候,LED行业的产品经理汤工坐不住了,为了让业界更加正确和深度理解照明行业"工匠精神"现状,他特给智库君发来了本文。现在这么实诚还如此敢言的产品经理,实在不多了。于是智库君以"无一字删减版本"献给大家,也以此回敬汤工。 以下为汤工原文: 今天在电梯里听见俩人在聊天,大意是说现在有网络了,服装不好卖。我就在奇怪,现在我国对服装的需求远甚于以往,像Cabbeen这样的自有品牌都已经做上市了,怎么服装就不好卖了呢?究其原因,我想还是由于对服装没有主见,追所谓的"爆款",那当然干不过某宝了。 而后就想到了最近对于照明行业"工匠精神"的讨论。说实话,我一开始对这个主题颇为不屑。了解内幕的都知道,咱们这行就算用放大镜找,搁一块儿堆,能有多少这精神?但又一想,提了总比大家伙儿一起赤裸裸地不要脸强。所以,就在这儿说一下我的见解,顺带着抛砖引玉吧。 我自己对"工匠精神"的理解很简单,第一就是你对自己的产品有没有主张?没有就是随大流。其次是能坚持到什么程度?嘴上说没用,实际遇到客户的时候还能坚持住吗? 吐槽了这些,下面来点干货,也为"工匠精神"的调查出点建议。 我认为不必直接问商家或厂家要不要"工匠精神",愿意上公众媒体的都要个脸,谁都不愿意当众说"不要"。 我给的方法是,得进店(厂)去,第一问你们这儿最值得骄傲的产品是什么?(注意,不是卖得最好的就值得骄傲,就像艺术品店里的镇店之宝,还不一定会卖。)如果答不上来即无主见之流,还谈什么"工匠精神"。第二这个产品我要的量大能便宜吗?要是能便宜很多,呵呵,他那点儿精神也有限,不值钱。 最后推荐大家听一下侯宝林的《卖布头》。原因有二,一是让大家看看什么是"工匠精神"的具体例子,不服的,那后面卖布头的贯口吆喝您试试?二是里面卖布头的例子虽然过去了近一百年,可仍然在今天的照明行业活灵活现地重复着。真应了那句老话--太阳底下无新事。 |
联系我的时候请说明是从三千网看到的信息,谢谢。